佛陀的哲學:情緒是一種幻覺,用修行治癒精神內耗 | 暢銷書《洞見》解讀(聽書,進化心理學,正念冥想,焦慮,抑鬱症,佛學,人生智慧,無常)

佛陀的哲學:情緒是一種幻覺,用修行治癒精神內耗 | 暢銷書《洞見》解讀(聽書,進化心理學,正念冥想,焦慮,抑鬱症,佛學,人生智慧,無常)

天天讀書會

1 месяц назад

328,166 Просмотров

Ссылки и html тэги не поддерживаются


Комментарии:

@dailyreading
@dailyreading - 12.06.2024 02:02

大家學廢了嗎?😂之後還想聽哪本書的解讀?歡迎留言,隨後會從留言中選出一部分書來解讀。

Ответить
@user-lg9qv9gc4v
@user-lg9qv9gc4v - 15.06.2024 11:39

世间本无我,一切皆以为

Ответить
@user-qu2jf8mc5b
@user-qu2jf8mc5b - 15.06.2024 11:13

死人才沒有情緒

Ответить
@alvinchen539
@alvinchen539 - 15.06.2024 08:23

南無 阿彌陀佛

Ответить
@user-ur4rh6lj4m
@user-ur4rh6lj4m - 15.06.2024 08:14

觀照就足夠了

  我總是聽您說:「停止作為,只要觀照。」不久我又聽見說頭腦應是我們的僕人而不是主人。除了觀照,似乎什麼也不必做,但仍有這樣的問題出現:除了觀照,我們還需對這個難馴服的僕人做些什麼?


  除了觀照,無需再對這個難馴服的僕人做什麼。從表面看,對那樣一個複雜的問題,這個解決辦法似乎太簡單了些。但這正是存在之奧秘的一部分。也許正是因為問題過於複雜了,解決的辦法才會如此簡單。

觀照,觀注,覺知這些字眼對解決頭腦的全部複雜性似乎太小了點。幾百萬年下來的傳統、習慣、制約、偏見,怎麼會僅僅因為觀照而消失呢?但它們確實消失了.

觀照就如同那燈光

  正如佛陀曾說過的,如果房子裡的燈亮著,賊就不會靠近那所房子——他們知道主人還醒著,因為光線從窗子上,從門戶中透出,你可以看見燈還亮著。現在不是進入那所房子的時候。當燈關滅後,小偷們就會走近那所房子。黑暗成了一種邀請。正如佛陀所說的,你的思想、想像、夢境、焦慮、你的整個頭腦也會遇到同樣的情形。

要是你觀照,觀照就如同那燈光。那些賊就會消失。如果那些賊發現你沒有觀照,他們就會叫來他們的兄弟和表兄弟,以及所有的人,說道:「快上,」這種現象就像燈光一樣簡單。你把光線帶入的一剎那,黑暗便消失了。你不會問「當我們帶來了光線後,我們還需做些什麼別的事來使黑暗消失嗎?」
  不,只要有光線在,黑暗就會消失,光線不見了,黑暗就會出現。有觀照存在,頭腦就會消失,觀照不存在時,頭腦就會出現。
  因此當你開始觀照以後,慢慢地,慢慢地,隨著觀照者的逐漸強大,你的頭腦就會變弱。一旦觀照者成熟,頭腦就會順從地成為一個美麗的僕人。
  因此當你嘗試成為一個觀照者時,它會反抗,因為這是一個關係到頭腦生死存亡的問題。它完全忘了它只是個僕人而已。你不在的時間太久了——它認不出你了。於是就有了觀照與意念之間的鬥爭。但最終的勝利將屬於你,因為本性和存在都希望你成為主人,頭腦成為僕人。那樣一切就會和諧。那樣頭腦就不會出錯,一切的存在就會很輕鬆,很寧靜,就會流向其終點。

  除了觀照,你不必再做任何事。

  頭腦已經習慣做一個主人了。這需要一些時間讓他醒悟過來。觀照就已經足夠了。這是個很寧靜的過程,但其結果卻極為重要。就驅散頭腦的黑暗而言,沒有比觀照更好的地方法了。事實上, 共有一百十二種靜心方法。那些方法我已全部經歷過——這並不僅在理智上。這花去了我幾年的時間去經歷每一種方法,去發現它們的實質。
  在經驗了這一百十二種方法之後,我驚奇地發現,其實本質就是觀照。
  因此我可以告訴你們,全世界只有一種靜心,那便是觀照藝術。它可以做一切事——你的存在整個蛻變一它將打開通向真理之門及其一切美麗門。

奧修

Ответить
@user-lr9ji6ub5p
@user-lr9ji6ub5p - 15.06.2024 07:30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誠心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
願此功德
供養佛 供養法 供養僧
迴向冤親債主
迴向歷代祖先
迴向法界眾生
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普皆迴向♾️️🙏🌸💰🌷⭕️

Ответить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 15.06.2024 06:52

給在看這留言的你🥰♥️大智慧聖人你好💯♥️尊敬佩服 ♥️鞠躬♥️祝福你多福多壽  ♥️健康平安♥️財源廣進 ♥️
群書治要:第一冊
🧧謹慎
要引以為戒啊!不可多話,多話容易因為輕慢心而說錯話,最後招來禍害;不可多事,多事容易因為內心浮躁而做錯事,最後引來禍患。處於安樂時要提高警戒,不做會讓自己後悔的事。
(卷十    孔子家語)
🧧謹慎
孔子說:「禍亂之所以發生,是以言語做為途徑。君主出言不慎就會失去臣子,臣子出言不慎就會惹禍上身,機密大事不慎洩漏就會造成危害。所以君子謹慎守密而不隨意出言。」
(卷一    周易)
🧧謹慎
人人都有聖明的本性,一旦妄念生起,且相續不斷,則被煩惱纏縛,就會變成凡夫;凡夫克制妄念,保持正念,就會變成聖人。由此可知,「聖」與「狂」之分,只在罔念與克念之間。
(卷二   尚書)
1.罔念:失掉覺察。
2.狂:狂妄愚昧之人。
3.克念:克服妄念。
🍠戒貪
貪戀五花八門的色彩,使人精氣神外散,視覺遲鈍;過度追求音樂的刺激,使人心中失去平和中正之氣,聽覺遲鈍;講究食物的美味,使人味覺遲鈍;沉溺於騎馬打獵的快意,使人心神狂妄暴躁;稀有難得的貨品,使人貪心增長,而造成行為偏差。
(卷三十四    老子)
🍠戒貪
皇祖大禹有這樣的話:在內迷戀女色,在外迷戀遊獵,縱情飲酒毫不節制,貪嗜歌舞不知滿足,住在豪宅,雕粱畫棟,過度裝飾。以上幾項只要沉迷於一項,就沒有不亡國的。
(卷二   尚書)
♥️愛民
善於治理國家的君主,管理老百姓就如同父母愛護自己的孩子,如同兄長愛護弟弟。見到百姓飢寒,就為之哀痛;見到百姓勞苦,就為之悲傷。
(卷三十一   六韜)
♥️愛民
子張向孔子問為仁之道。孔子說:「能實行五種品德於天下,便算是仁了。」子張請問是哪五種。孔子說:「恭、寬、信、敏、惠。對人恭敬就不會遭受侮辱;待人寬厚就可以得到大眾擁護;做人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做事勤奮敏捷就能獲得成功;能廣施恩惠於人,那麼人必願意效力盡忠。」
(卷九   論語)
🌈正己
曾子說:「敢問什麼是七教?」孔子說:「君上尊敬老人,臣民就更加孝親;君上尊敬年長者,臣民就更加友愛兄長;君上樂善好施,臣民就更加寬厚;君上親近賢士,臣民就重視擇友;君上注重道德修養,臣民就不會做不可告人的事;君上厭惡貪婪,臣民就恥於相爭;君上清廉謙讓,臣民就知道堅守節操。這就是七教。七教是治理人民的根本。政治教化的原則確定了,那麼根本就端正了。凡是在上位者,皆是人民的表率,表率端正,還有什麼事物不端正!」
(卷十    孔子家語)
🌞君道
作為君主的聖人,時時以天下人民的利益為考量,不因為自己個人好惡產生的怒氣,傷害了天下的公義。
(卷十七    漢書五)
🌝遷善
孔子說:「我與他人的相處中,他人的言行,必定有可以讓我學習效法之處。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對他做得不好的地方,反省自身,若有類似情況,則自我改正。」
(卷九     論語)
♥️💯改過
孔子說:「一個人有過而不改,這是真正的過錯啊。」
(卷九   論語)
🌈反身
孔子說:「要求自己從嚴,要求他人從寬,就能遠離怨恨。」
(卷九    論語)
🙏尊賢
身為君主而侮辱他的臣民,導致的結果是智者不為他謀劃策略,有辯才的人不為他出使外交,勇者不為他衝鋒陷陣。智者不出謀略,那麼國家社會將會陷入困境;有辯才的人不做外交,那麼就無法與他國往來;勇者不奮力向前,那麼邊境就會受到侵犯。
(卷四十七    新序)
🐉禮樂
君子做到以禮治身,便能與一切人事物和諧共處,而內心平和毫無怨恨。
(卷七     禮記)
🐉禮樂
仁義道德,不藉助禮在細微曲折之間,體現出的等級秩序及具體的行為規範,就不能實現;欲通過身教和言教來移風易俗,扶正去邪,若不以禮作根本標準,就不免要顧此失彼,而無法周到完備;分爭曲直,辨訟是非,若不以禮作準繩,就無法做出正確判斷;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間,沒有禮就無法定名位、盡本分;無論是學習從政,還是學習其他東西,不根據禮,師生之間就不可能使教者認真、學者專心而產生親近之情;朝班的整肅、軍隊的治理、官員的就職、法令的頒行,沒有禮就不能彰顯威嚴;祈禱酬謝神靈,祭祀供養祖先,沒有禮就不能體現誠敬莊嚴。
(卷七   禮記)

🍀微漸
傲慢不可滋長,欲望不可放縱,志向不可過於自滿,享樂不可沒有節制。
(卷七   禮記)
🍒因果
見到吉祥的瑞兆卻去做惡事,吉祥反而會變成災禍!
(卷四十    賈子)
💝鑒戒
孔子說:「君子有三件應該警惕戒備的事:少年時,血氣尚未穩定,應該警戒,不要把精力放縱在色欲上;到壯年時,血氣正旺盛,應該警戒,不要爭强鬥勝,而應以此飽滿的體力精神用於正當的事業;到老年時,血氣已經衰退,應該警戒,不要貪得無厭。」
(卷九    論語)
😊謹慎
《曲禮》說:對一切人、事、物沒有不恭敬的,舉止端莊穩重,像若有所思的樣子,談吐安詳穩定,條理分明,這樣才能安定人民啊!
(卷七     禮記)
♥️人情
我聽說忠誠善良可以減少人民的怨言和批評,沒聽說倚仗威勢能防止抱怨的。
(卷五   春秋左傳中)
♥️人情
周公對兒子伯禽說:「君子不疏遠他的親族,不讓大臣抱怨不被任用。對老臣舊友,如果沒有惡逆等重大罪過,就不要遺棄他。不要對人事事要求做到完善無缺。」
(卷九    論語)
👨‍🏫學問
勤學不厭倦,這樣才能對治自身習氣,提升自身修養;教學不厭倦,這樣才能教育感化別人。
(卷三十六    尸子)
👨‍🏫學問
工匠要想做好工作,必須先使工具精良;士人要想弘揚仁義道德,一定先要深入聖賢典籍。《易經》說:「君子應多多記取且用心領悟前人的嘉言善行,來積累培養自己的德行。」
(卷四十四    潛夫論)
👨‍🏫學問
曾子說:「君子盡力改正自己的缺點習氣,檢查反省自己的過錯,盡力突破自己所不能做的,去除私欲,符合道義的事,當下去做,這樣可以稱得上是真實學問了。」
(卷三十五    曾子)
🏞度量
漢朝光武帝說:「建立偉大功業的人,為大局著想,不會記恨小的仇怨。」
(卷二十一     後漢書一)
♥️仁義
人不能忘本,縱使自己飛黃騰達了,患難當中的知交朋友不能遺忘,對於跟我們胼手胝足的妻子也不能拋棄。
(卷二十二    後漢書二)
♥️孝悌
每踏出一步都不敢忘記父母,每開口說話都不敢忘記父母。每踏一步不敢忘記父母,所以只走正道而不走邪僻的捷徑,有船可乘就不涉水過河,不敢用父母遺留給我們的身體冒險。每開口說話不敢忘記父母,因此不會口出惡言,招致別人的辱罵。對於自己的言行舉止都能這樣謹慎小心,不侮辱自己的名聲,也不使父母遭到羞辱,這可稱得上是孝了。
(卷七    禮記)
🌲養生
養生:養生的方法,最上的在於修養精神,其次才是保養身體。神氣清朗,心念平和,自然全身安寧,這是養生的根本道理;若只是肥美外形,填滿肚腸,滿足嗜好和欲望,這只注重在養生的枝末小事而已。
(卷三十五  文子)
🌲養生
養生:調和精神氣息,克制憂慮,避免風濕邪氣的侵入,節制飲食,適當控制嗜好欲望,這些是長壽的良方。
(卷四十五  昌言)
🍒因果
聖人待人守柔處下,就好像掌握左契,只給與人而不向人索取。有德者待人如同聖人執左契一樣;無德者待人就如同執掌賦稅,只向人索取而不給與人。天道毫無偏私,永遠降福給與而不取,完全合於天道的善人。
(卷三十四  老子)

應事
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就要失敗;說話前先有準備,就不會詞窮理屈而站不住腳;做事前先有準備,就不會發生困難;行事前的計劃先有定奪,就不會發生錯誤、後悔的事;做人的道理,心中有準繩,則不至於行不通。
(卷十     孔子家語)
為政
老子說:我有三種法寶,要保持而且永遠守住。一是仁慈,二是節儉,三是凡事謙讓處下,不敢自傲居於天下人的前面。
(卷三十四  老子)
微漸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白話:不尊重他人,隨意輕慢戲弄,就會喪失做人應有的道德;沉溺於所喜好的事物之中,乃至於不能自拔,就會喪失自己原有的志向。(卷二    尚書)
♥️💯改過
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就像日蝕、月蝕一樣:所犯的錯,人人都看得見;改正了,像日月蝕後重現光明那樣,人人都敬仰。」
(卷九  論語)
慎武
十萬人的軍隊一出動,每天耗費千金。所以百戰百勝,不算最好的勝利;不戰而勝,才是最好勝利。
(卷三十七   尉繚子)

書名:群書治要

Ответить
@user-nc7hk4cd5u
@user-nc7hk4cd5u - 15.06.2024 06:34

我們如同電腦,只是在執行DNA寫在腦袋裡的設定而已

Ответить
@wenhsienkuo4464
@wenhsienkuo4464 - 15.06.2024 06:26

眾所皆知
佛陀警示佛門將
魔披袈裟以偽造佛經及偽佛法開示惑亂習佛者!

以佛教而言
這些就是佛所指的以偽佛經&偽佛法開示迷惑習佛者
這類不是偽佛經偽佛法?
什才是偽佛經偽佛法?

Ответить
@user-tt9ef6qm3e
@user-tt9ef6qm3e - 15.06.2024 03:22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Ответить
@tonytechza
@tonytechza - 14.06.2024 18:07

可以去參看 巴利文的佛法,如理地依照法義去思惟修行,隨時保持在禪定的清淨狀態中,息滅煩惱與痛苦,並令其不再生起,這就是涅槃的境界!

Ответить
@user-vq7hc8dh5i
@user-vq7hc8dh5i - 14.06.2024 04:43

❤佛

Ответить
@MrMcwings
@MrMcwings - 13.06.2024 20:13

講解的非常好, 受益不淺. 非常支持, 我會介紹給我的朋友看. 天天讀書會真是功德無量, 造福人民.

Ответить
@a8888036
@a8888036 - 13.06.2024 18:36

謝謝!

Ответить
@user-uw1vy6cr8s
@user-uw1vy6cr8s - 13.06.2024 17:28

預言:有房有土地,跑三圈,不會生氣
我:沒房沒土地,跑三圈,還會大口喘氣

Ответить
@jkwang9614
@jkwang9614 - 13.06.2024 15:35

意思是只有孤兒沒資產沒人脈沒未來孤立於世 被地球虛榮靠勢的遊戲所欺侮 才能稱 苦 對不對?

Ответить
@li-pingho1441
@li-pingho1441 - 13.06.2024 09:48

謝謝你的影片!你的影片在我人生最痛苦無助的時候,帶來希望與光明,非常感謝

Ответить
@jimtang8772
@jimtang8772 - 13.06.2024 05:50

非常感謝您製作這樣的影片,願您永遠幸福健康快樂!自在解脫!

Ответить
@user-wq8hm3bl1v
@user-wq8hm3bl1v - 13.06.2024 04:55

初读,还不能完全理解,但觉得有道理,会多看几遍,希望能有所提高。

Ответить
@user-ct3ro7qv1q
@user-ct3ro7qv1q - 12.06.2024 17:45

沒了情緒(無論好壞),這…何以為人?!這是 機器人吧!不去面對處理情緒;而只想 情緒一來,拋諸腦後,藉以催眠自己:我才是主人?!敝人 悟性不夠,參不透啊!

Ответить
@greybluewindwatermelonchil6184
@greybluewindwatermelonchil6184 - 12.06.2024 16:56

學沸了

Ответить
@lhc6340
@lhc6340 - 12.06.2024 16:29

Thanks

Ответить
@caocao4685
@caocao4685 - 12.06.2024 16:00

心经

Ответить
@hengyili5596
@hengyili5596 - 12.06.2024 15:20

佛學的中譯用了兩個極傳神的字"妄想“, 一有念頭皆盡妄念想, 愛是妄想, 貪瞋疑慢痴也是妄想, 以無常故, 執著成佛仍是妄想, 以妄想故, 五蘊熾苦.唯看清未生誰是我, 已生我是誰, 本無一我, 故皆無常, 放下一切, 妄想不生.

Ответить
@user-zm5iu3ly5b
@user-zm5iu3ly5b - 12.06.2024 13:13

想解讀信念的力量

Ответить
@oscartseyk
@oscartseyk - 12.06.2024 11:15

很有意思,值得一看再看、反思,感謝分享~❤

Ответить
@c645615
@c645615 - 12.06.2024 09:21

[人類有情緒是正常的]
重點在
‘’我們不要被 情緒 帶著走‘’
而是
‘’我們要帶著 情緒 一起面對‘’
這兩者 是看誰主導 我們自己

Ответить
@c645615
@c645615 - 12.06.2024 09:18

情緒 是生物保護和追求安全感的 產物,人類也沒例外。
有侵略者如野獸等,就會恐懼害怕和是憤怒抵抗。
有食物和看到異性 就會高興 等等。
問題是
人類社會裡,往往會延伸不必要的憤怒和悲傷,也追求錯誤的高興和興奮感,如夜店狂歡,酗酒等等
‘’不必要的情緒‘’ 才是重點

Ответить
@zoeliu6072
@zoeliu6072 - 12.06.2024 09:10

我也覺得,如果不是天生,基本上要找方法,不是在佛教就是在外道修定,但佛教的定是具道共聚特質的,不是邪定聚,安全性高很多。

Ответить
@user-er3ev6vo8p
@user-er3ev6vo8p - 12.06.2024 08:50

感謝,很受用

Ответить
@FmYuzu
@FmYuzu - 12.06.2024 06:23

色和空的部分確實...我在負債的時候,開始修行和學理財。尤其是物質方面,去除了品牌之後,衣服就是衣服,鞋子就是鞋子,用來保護身體用而已,並不會印個logo就有特別加成。咖啡就是咖啡,就是用來提神的,喝的是咖啡不是品牌。開始放下物資 放下色,卻獲得了空 自由。攀比心沒了、壓力沒了。以前難以獲得的物質,現在隨手可以獲得卻不想要了。

Ответить
@davidwang7784
@davidwang7784 - 12.06.2024 06:03

生氣繞房子土地跑三圈,很棒的預言故事。

Ответить
@agnes-7541
@agnes-7541 - 12.06.2024 05:32

既然如此 我對萬事萬物 無須刻意追求啦,那 我的存在 既然沒意義, 我的 生 與 我的 死 就沒差別啦? 有人能解釋一下嗎???

Ответить
@agnes-7541
@agnes-7541 - 12.06.2024 05:05

沒解釋 何謂五蘊??

Ответить
@dnmgch
@dnmgch - 12.06.2024 04:40

Depression is not real, depressing do exist

Ответить
@jasonsung9261
@jasonsung9261 - 12.06.2024 04:08

雖然這本書的理論講的頭頭是道,但基本上是集合心理學、哲學、與佛學而成的大雜燴,並沒有創見而且在實踐上又回到一條「內觀」的老路。依照佛學的真正觀點,「情緒」並不是一種幻覺而是實在的「心識」表現,但是「心識」所感受到的外界並不是如人所認為的實有,而是「幻相」,因此消除「情緒」的一種方式是將外界引起情緒的事物當做不是真實的存在,這在佛學裏稱為「無相」的修行。另一方面,「情緒」的起源是由於「我」的存在,因為「我」執著自己的感受而產生,因此消除了內在的「我」才能澈底的消除「情緒」,這在佛學裏稱做「無我」的修行,也是佛學中最高的修行境界。

Ответить
@user-ur6zx3yz9q
@user-ur6zx3yz9q - 12.06.2024 02:44

色蘊是一切相

Ответить
@christie0616
@christie0616 - 12.06.2024 02:24

情緒是一種幻覺,準確地說:幻覺是由情緒衍生出來。情緒是個人的明鏡,能完全反應出個人的無明,用妄想或幻覺表現出來。要處理情緒就要累世解決執著的無明,情緒與幻覺自然消失

Ответить
@a547899
@a547899 - 12.06.2024 02:23

感恩您分享

Ответить
@bonkafai-vi1xo
@bonkafai-vi1xo - 12.06.2024 02:05

这种视频真的很好,支持你。我知道个人的关注微不足道,但依然给你点赞。

Ответить
@user-nj8yq9tq8b
@user-nj8yq9tq8b - 12.06.2024 00:51

非常感謝這一則影片,講的非常透徹非常清楚,而且字幕可以放大觀看很方便。

Ответить
@user-bh7pb2ss5z
@user-bh7pb2ss5z - 11.06.2024 20:36

因男女熱情幹爽發生的生命
梧桐妹曬最新「黃毛染髮」改走清純路線 嫩照曝光

Ответить
@MalachiLai0528
@MalachiLai0528 - 11.06.2024 20:29

研究不同情境會有不同內容;那麼研究正確的情境,時間就有意義;比方研究怎麼當網紅?就沒有意義!比方研究怎麼投資?比方研究怎麼研究?重點在於你能不能發現你在情境裡面,你能不能跳出來,自由轉換?就是入了自由轉換之境.還有一種更殊勝的,就是一邊聽外部資訊,一邊保守內部資訊,不被干擾牽引,又能聽得了了分明.

Ответить
@kpooi1
@kpooi1 - 11.06.2024 18:23

难怪佛度有缘人,因为普通人的思想观念都被是被大脑自我认知支配了

Ответить
@user-vy3hx7wm9y
@user-vy3hx7wm9y - 11.06.2024 17:51

沒有情緒 人類就不存在的了 不過 無論你怎樣修 都脱離不了自我的本質 思想和認知 除非腦袋被門夾了

Ответить
@user-bf8so6ny8c
@user-bf8so6ny8c - 11.06.2024 17:34

以西方人對佛哲理的解釋,作者真的很細膩很邏輯,感恩您分享❤❤❤

Ответить
@user-mg4wb7tu9f
@user-mg4wb7tu9f - 11.06.2024 17:33

真养眼

Ответить
@Yuchuan9999
@Yuchuan9999 - 11.06.2024 17:17

謝謝分享

Ответить
@smithsarah6905
@smithsarah6905 - 11.06.2024 16:23

關於幻象 休謨説,“人是激情地奴隸”。我們時常不由自主地生活在自己膚淺的大腦幻象中。這與頭腦中最底層原始的、維護生存的模塊相關:自我保護、建立親密友好關繫、保持社會地位和預防疾病。這些潛意識隨着社會時代的變遷卻可能成爲心靈枷鎖。衡量是否是幻想的重要標準是,從長期主義來看,它是否對你真的有利。 關於開悟,追求開悟,擺脫幻覺:看破煩惱、痛苦、感覺是你大腦的誤報,你沒必要對許多情緒和生活噪音做出那麼強烈的反應,回歸簡單的生活。人最大的幻覺在於不相信“空”,而相信很多東西有本質。不給事物歸因太強的內涵與本質,正是自由的源頭。佛教認爲貪、嗔、痴是導緻痛苦的最重要的幾個根源。如果能以正唸審視我們的感覺和欲望,而不是簡單地響應,就能在某種程度上擺脫控製,抵抗平常塑造行爲的因,從而接近‘無爲法’的境界。

Ответить
@smithsarah6905
@smithsarah6905 - 11.06.2024 16:19

兩件大事,無我,無相。講的非常清楚。無我是因爲“我”是進化心理學的産物,一繫列心理模塊在鬥爭。無相是説,外界所有物和人,我們關於好壞的本質其實不存在,不真實,是我們附加上去的,音樂和噪聲可能本質上無差別,無差別就無愛憎。

Ответит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