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瀏覽及下載運用九宮坑道3D模型(含模擬LCM使用情境模型):
https://skfb.ly/oUDHI
※概述
金門國家公園烈嶼遊客中心是以早期軍方開鑿之「九宮坑道」部分空間為基礎設置,陳展主題包含烈嶼地質、自然、人文與戰役資源及旅遊資訊等。
九宮坑道屬於九宮二營區,在建造過程、空間規劃、歷史沿革等皆極具豐富性與特殊性,為能打破民眾現場參觀的時間與空間限制,本處於民國112年委託寓山文化工作室將複雜的水陸坑道以3D建模技術建構數位模型 ,並結合歷史文獻、空拍影音等素材,製作《九宮二營區現況導覽》及《九宮二營區深度導覽》2支影片。
※《九宮二營區深度導覽》影片介紹
本影片透過衛星影像及空拍影片呈現九宮二營區的地理位置與周圍環境,並結合史料文獻說明國軍於金門設置小艇坑道之歷史。此外,利用實境掃描建置山體與坑道的模型,帶領觀眾穿梭於錯綜複雜的九宮坑道,同時搭配置入登陸艇之虛擬模型,將九宮坑道作為小艇坑道使用的情境具象化,使觀眾得以感受小艇坑道的特殊性及其趣味性。
※九宮坑道簡介
九宮坑道又稱為四維坑道,位於烈嶼東南方的羅厝與九宮之間,屬於1962年至1972年間,國家反攻大陸戰略「國光計畫」 子計畫「龍騰計畫」所制定的產物。該計畫擬由金門派遣小艇大隊突襲敵軍沿岸,因此必須先在金門開闢多處小艇坑道基地 ,而由金防部執行的「金鯨計畫」便應運而生,配合海軍自造機械登陸艇LCM「大業計畫」與「中興計畫」,以及美援登陸艦艇編列期程,於1963年年初由金門防衛司令部與海軍總司令部共同探勘大小金門擬定基地位置,裁定以烈嶼羅厝、金門水頭、大帽山、漁村等四處,利用海岸完整礁岩開鑿水坑道,提供LCM機械登陸艇駐防金門時可安全停靠與掩蔽。
九宮坑道由烈嶼守備區駐軍陸軍41師負責開鑿,第一期工程於1963年12月開工,原計畫開鑿「一坑二洞」存放25艘LCM機械登陸艇,1964年2月由總統指示增加九宮坑道存放小艇的數量,調整原設計並啟動第二期金鯨計畫,主要目的為新闢九宮坑道的支坑道以增加機械登陸艇容量至32艘。一、二期工程於1964年10月完工,同年12月由接替烈嶼守備區的陸軍34師,再起第三期金鯨計畫,以增加20艘小艇存放量以及開鑿陸地人員坑道等相關設施,第三期工程遂於1965年10月完工,同年12月,海軍第二大隊第四中隊進駐坑道使用,並存放LCM運輸艇27艘、砲艇2艘、救難艇2艘,以及容納海軍官兵143名進駐人員坑道。
1977年九宮陸地人員坑道配合國軍組織調整,烈嶼師將人員坑道改建為師級野戰醫院「烈嶼醫院」,亦稱「九宮醫院」、「石洞」,提供烈嶼官兵與民眾共同使用,直至1986年再次配合組織調整,將烈嶼醫院遷移至黃厝,而在九宮坑道內僅存的部分醫療機能也在1987年春天後結束使用。
1998年金防部配合金門縣推動戰地史蹟保存與活化,將九宮坑道撥交給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整修活化,經歷3年多修繕工程於2001年12月開放參觀。2012年1月將原作為九宮醫院的陸地人員坑道改建為現今的烈嶼遊客中心,讓民眾在參觀小艇坑道時也能更深入了解烈嶼的人文歷史、地質景觀、在地美食與鳥類生態等多元知識。
〔金門國家公園112年戰役史蹟3D模型建置暨研究推廣計畫〕
◎出品/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顧問/金門縣戰地史蹟學會
◎製作/寓山文化工作室
◎空拍/宜勤廣告有限公司
◎選曲配樂/YouTube音樂庫授權
◎史料:國史館、國防部國軍史政檔案影像調閱系統
◎書籍:
金門申遺軍事遺跡潛力點-九宮坑道、翟山坑道、獅山砲陣地/簡雪玲/金門縣文化局/2013
開鑿九宮坑道那一段歷史/林馬騰/金門縣文化局/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