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帖的原作者是王獻之,現今看到的本子,學者專家認為是米芾的臨本。
王獻之,字子敬,山東琅琊人,生於東晉康帝建元二年,卒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44~386),是書聖王羲之的第七子,曾官吳興太守,中書令,人又稱王大令。
王氏家族,多人擅長書法;王羲之的兒子玄之、凝之、徽之、獻之,都有書名,其中以王獻之最受矚目,幾與王羲之齊名。後世所稱「二王」、「山陰父子」,就是指羲之、獻之父子。所謂山陰就是蘭亭序中的會稽山陰,在今天的紹興,是他們居住活動的區域。
王獻之的書法,雖然從父親王羲之而來,但是承繼家學之外,他的書法相對於父親王羲之,有一種年輕豪邁奔放氣質,羊欣稱「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他的行書飛騰跳擲,異於一般草、行,張懷瓘評說「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草又處其中間」;他最著名的「一筆書」,筆斷意連,啟發了宋代米芾、明末清初王鐸、張瑞圖等人的連綿草。
羊欣,字敬元,南朝宋書家,泰山南城人,曾得王獻之親授書法,著有《古來能書人名錄》,其中論王獻之,謂其「善隸、藁,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
張懷瓘,唐朝書法家、書評家。著有《書議》、《書估》、《書斷》、《文字論》、《六體書論》、《論用筆十法》、《玉堂禁經》、《評書藥石論》。
唐張懷瓘《書議》推崇二王書法,稱「父之靈和,子之神駿,皆古今之獨絕也。」又謂「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草又處其中間。」
據說宰相謝安曾問王獻之,你的書法比起令尊右軍如何,獻之說當是我勝一籌,謝說世人不這麼說,王獻之說世人哪裡知道。
(謝安嘗問子敬:「君書何如右軍?」答云:「故當勝。」安云:「物論殊不爾。」子敬答曰:「世人哪得知」)
書譜還有一則故事,有一次王羲之在牆上寫了大字,然後出門辦事,王獻之就偷偷把父親的字擦去,換寫上自己的字,左看右看,頗為得意。王羲之回家,看見牆壁上的字,納悶地說,我出門的時候,難道喝得大醉了嗎?
孫過庭這裡當然是批評了王獻之,說他「自稱勝父,不亦過乎」。
據現代的專家學者意見,中秋帖是米芾臨摹的。臨摹的帖,原來叫「十二月割至」帖。
中秋帖共有二十二字,比起原來的十二月割至帖,如果不考慮釋讀差異,少了「十二月割至不⋯未復⋯慟理」十個字。
#中秋帖 #王獻之 #書法
Тэги:
#中秋帖 #王獻之 #王羲之 #書法 #書法教學 #書法家 #中秋節 #三希堂 #二王 #山陰父子